第271章 (荆南)不经意间的灭亡(1 / 3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  高季昌终于死了,说实话他的这一生也算是波澜壮阔,只看他的前半生这绝对是个英雄,但是后来因为他的位置原因,他从一个英雄,变成了一个打家截道顺便收收过路费的“强盗”,不过我们也说了,他这是形势所逼,而他在荆南内部还是很不错的,很得百姓拥护,我们上面说高季昌从好不容易洛阳回来,结果荆州城里的百姓都很激动,他很得民心这就能说明一些问题了。
  高从诲是高季昌的长子,而且能力也是很强的,一直以来他的继承人身份都没有过变化,所以他的能力和综合素质还是很好地,最起码我觉得某些方面要比高季昌强那么一点,而且高从诲单单从他的人品和能力上来说,在五代十国也算是一个中等可上的人物,但是他生的不好,要是在一个大国或者大藩镇,或许能够做出来一番事业,但是在荆南他就只能做一个“高赖子”。
  高从诲的节度使名号是从吴国手中拿到的,这一点是因为高季昌和李嗣源你闹翻了,高季昌投靠了吴国,所以这时候高从诲的名号全部都是接受吴国册封的。
  但是高从诲在他的父亲没死的时候,就曾经劝过他的父亲不要跟着吴国混,而要好好侍奉中原王朝,这样才是生存之道,但是高季昌不听,高从诲也只能无奈,但是现在高季昌成了荆南的最高领导人,所以他有权决定荆南的对外政策,于是就把大臣们全部叫了过来,问大臣们这到底咋办。
  但是大臣们还没有发言的时候,他就开始说道:“这件事啊,我觉得咱们距离吴国比较远,要是发生啥事吴国救援不及,但是咱们距离唐朝比较近,而且吴国不过是个藩镇,比不上中原朝廷,咱们还是继续归顺中原朝廷吧。”
  他找人来议事,但是一开始他把话都说完了,大臣们就只能同意,而且当时的几个主要谋士都是支持高季昌这个决定的,所以这件事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。
  不久高季昌又托了楚国的关系,好好和李嗣源说了一下,李嗣源最终还是同意了,没有计较高季昌当年的行为,而是让高从诲好好跟着中原王朝混,不要再走弯路了。
  从这里基本上就能看看出来高从诲的对外政策了,他和他的父亲还是有点不一样的,他的父亲算是建立了整个外交政策的雏形,但是到了高从诲时期,却是彻底确立了整个政策,在较长时期内,基本上没有改变。
  高从诲这个人文化程度比他的父亲高季昌要好上很多,能写诗,字写得也看得过去,平时也干一些附庸风雅的活动,所以他心里也有一般的贵族哪种追求奢侈的念头,所以再一次和大臣们的闲聊中,他就曾露出这样的意思,他对大臣们说道:“像马希范那样的人物可算得上是大丈夫了。”
  他身边都是一帮子老臣,当年都是跟着高季昌的谋士,这时候继续辅佐高从诲,他们的眼光和经验那是十分丰富的,听说高从诲说这话,都知道这个高从诲心里是想着追求享乐了,于是一个谋士孙光宪就说到:“天子和诸侯的礼仪,那是不能弄混的,你看着现在楚国的那帮小子们胡作非为,享受一时的快乐,不做长远打的算,没有远虑,他们的灭亡就在旦夕之间,这有啥好羡慕的。”
  高从诲听着这一脸的不好意思,心里刚有点想法,就被无情的扑灭了。
  其实这正是高从诲在他能力和素质上评价的较高的一个原因,那就是他善于纳谏,只要是他的谋士或者大臣们提出来的一些缺点错误,他总能及时改正,虚心接受,这一份素质在一把手身上并不多见,而一般具有这种素质的皇帝或者说统治者总能取得较大的成绩。
  可以说高从诲对于荆南的治理还是很不错的,算得上是一个有为的统治者,但是说实话它在历史上评价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他有个外号叫做“高赖子”,他也干过一些让人不齿的事情。
  但是我们说这是局势所逼,地理位置所限,和他的本身人品关系其实并不是很大,也算是无奈的一个选择,他屡受抨击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个人太油滑了,显得不真诚。
  徐知诰执掌吴国大权,成了吴国第一人,眼瞅着就要搞禅代了,这个高从诲就看到了机会,于是就给徐知诰写信,让徐知诰赶紧做皇帝,这让徐知诰十分高兴,毕竟当时徐知诰已经有了这想法了,可是篡位这个事毕竟不是多么光彩的事情,现在得到了高从诲的认可,他还是很高兴的,所以等到将来徐知诰做了皇帝,对于高从诲还是讲点感情的。
  后唐被灭了之后,石敬瑭做了皇帝,高从诲立马屁颠屁颠的上表要求臣服中原,速度之快让石敬瑭笑得合不住嘴,所以对于高从诲也是格外开恩,赏赐了不少的东西。
  再后来契丹南下,灭掉了后晋,高从诲立马上表一封对于耶律德光取得的巨大胜利表示祝贺,耶律德光对他也是赏赐不少。
  再再后来后汉,在刘知远还在河东没有到中原的时候,高从诲就写信给刘知远。说是愿意支持刘知远到中原做皇帝,但是希望能够把郢州交给他,当时刘志远还没有做皇帝,自然没想这么多,既然有人支持自己,还是很高兴的,于是很愉快的就同意了。
  除了这些高从诲对于中原王朝来的使者也是十分的大方,高从诲知道,只有把这些使者伺候好了,他们才会说好话,所以每一次有中原的使者来面子工程总是做得很好,让中原来的使者有一种宾至如归度过感觉,然后回到了中原说高从诲的好话。
  可以说高从诲以小事大的政策还是完全正确的,施行的还不错,他也得到了比较丰厚的回报,而且还为荆南的百姓营造了一个和平舒适的生活环境。
  他的这个政策,在后唐和后晋的时候,执行的都是十分好的,但是到了后汉不行了,问题就出来之前高从诲和刘知远达成的那个协议上面,高从诲支持刘知远做皇帝,刘知远把郢州给高从诲。
  可是刘知远做了皇帝时候,却不讲这件事了,反正高从诲也不讲什么脸面了,直接就找刘知远要:“你答应我的郢州啥时候给我啊。”
  结果刘知远不认账了,直接不给,爱咋咋地。
  这一下子可是气坏了高从诲,不久高从诲发兵进攻襄州,但是被打回来了,随后又进攻郢州,但是同样被打了回来。
  这一下子高从诲老实了,也不想着要郢州了,但是他和后汉的关系降到了冰点,断绝了供奉,高从诲开始对着周边的藩镇搞外交,南唐、后蜀之类的都成了荆南的主子。
  但是这只是很暂时的,后来刘知远死了,高从诲上表请罪,要求从新回到中原王朝的统治之下,刘承佑没和高从诲计较。荆南和后汉和好。
  公元948年,抢了一辈子买路钱,在藩镇之间油滑了一辈子的高从诲病死,时年五十八岁,他死后他的长子高保融继位。
  这个高保融是个守成之君,他的能力不是太强,而且他的人品啥的也不是太差,他没有学他的父亲和他的爷爷,他算得上是中规中矩,守住了他们荆南的基业。
  高保融在位的时候,不久又改朝换代了,郭威黄袍加身成了新的皇帝,建立了后周,高保融对于后周也是十分的恭敬,每年都有供奉,从来没有断过,这一点和他的父亲不一样,他的父亲三天两天就把供奉断了,交流并不是很多。
  其实荆南就是一个小政权,他就算是天天去上供,又能送多少东西呢?反而还没有后周给他的回赐多,呵呵。 ↑返回顶部↑
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