超级农业强国 第457节(2 / 4)
“修复生态环境”很好理解,这是海洋生物繁衍生息的基本条件;而“增加渔业资源量”,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人工增殖放流。
对此,陈哲年摇头道:“首先是放流的量很小,难以真正有效地补充自然生物资源。其次,全世界放流的生物有180种,平均回捕率只有8%。我国则更少,据估计只有3%~5%,经济上不合算。再次是有基因污染风险,不合理的放流会导致养殖群体对自然群体形成基因污染……”
“所以,我们认为,改善渤海海洋环境、优化渤海海洋生态的关键环节,在于重现渤海的产卵场、索饵场、越冬场和洄游通道,也就是所谓的‘三场一通道’功能。而其中,破坏最严重,最亟待恢复的就是源头的产卵场。”
“不过,好消息是,从莱州湾海洋牧场的恢复结果看,渤海的渔业资源比想象中略好,至少还没成为一片死海……”
“怕是太乐观了一点吧?”齐政突然打断陈哲年的话。
陈哲年正说的口干舌燥,趁机抿了一下嘴,笑道:“这不独独是集团内部的评估,农业部和中科院等专家经过实地考察,也认为只要在渤海创造种群繁衍生息条件,恢复种群的原动力还是自然生产力,而不是人类施加的外力。”
齐政不置可否的迷了眯眼,心里暗道:呵呵,那是有人帮你开了挂。
陈哲年自然不知道齐政的腹诽,正如他所说,莱州湾海洋牧场在修复海草床、牡蛎礁等近海生态系统的基石后,吸引来的“鱼汛”让他底气十足。
他颇有些骄傲的说道:“很多鱼类我们无法人工养殖,但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建设产卵场保护区,禁止渔船作业和天敌进入,针对性的对‘待产’的某些经济鱼类实施重点保护,全方面呵护幼鱼成长,以补充渔业资源。譬如,我们以重现‘渤海刀’鱼汛为目标的渤海湾刀鱼产卵场保护区……”
齐政诧异道:“纯正的‘渤海刀’?”
“对。”说到这一点,陈哲年兴致勃勃道:“我们的莱州湾海洋牧场吸引了一小群近乎绝迹的纯正的‘渤海刀’,为了留下并扩大它们的种群,我同意在莱州湾西部新设立一个产卵场保护区……”
所谓的“渤海刀”,其实就是产于渤海的一种小带鱼。一般体长在0.7米以下,最大个体不超过1米,鱼身细长而扁平,颜色银亮,酷似一把长刀,因此获得“渤海刀”的称呼。
要说起来,带鱼算是颇为平民的一种海产,即便是离海边最远的中国人,大概也尝过带鱼的滋味。
但纯正的“渤海刀”一点也不平民。
纯正的“渤海刀”卖价百元以上,因为稀少且值得——因弱骨柔肌,体薄轻盈,才能在水中快速游弋;而游动速度越快,越在水流中激成一身活肉,吃起来肉质细腻有弹性,更鲜溜。特别是鱼肚子处的脂肪部分,入口即化,那香味真的是让人难忘!
可惜的是,上世纪60~70年代,“渤海刀”尚能形成渔汛,但到上世纪80年代末,“渤海刀”逐年减少,如今,已非常罕见,有的渔船一年到头只能偶尔捕捞上十条八条的,根本形不成量,“渤海刀”的鲜美味道在渤海湾周围水域人们的记忆中已成为“绝唱”。
陈哲年想重现这种渤海渔场著名经济鱼鱼汛的心情自然可以理解,但难度也是可以想象的。
首先,别看带鱼是“平民鱼”,事实上,无论大小,它们是正儿八经的深海鱼,至今也无法实现养殖。
如果是人工养殖的话,几乎是无法满足带鱼的生存条件。举个例子,带鱼是洄游鱼,洄游鱼的特点是会根据季节和水温进行成千上万里的大迁移,人工养殖带鱼的话,你怎么给带鱼提供带鱼洄游的环境?
而带鱼,只是其中一种无法进行人工养殖的海水鱼,备受消费者钟爱却无法人工养殖的海水鱼一抓一大把,所以,理解陈哲年为什么说“恢复海洋牧场渔业资源还是要靠自然生产力”了吗?
齐政微微点头,首先认可了他的付出,继而不无感慨道:“从这个角度看,嘉谷算是踏上一个新征程了啊!”
陈哲年也赞同这一点。
海洋牧场项目,不同于嘉谷以往任一个重点项目。
无论是奶牛牧场,还是养猪场,亦或是大豆、水稻之类的种植项目,甭管规模有多大,都有着明确的目标,养猪就是养猪,种豆就是种豆。
但海洋牧场,尤其是脱离了“小打小闹”的海洋牧场计划,几乎可以说没有明确的“养殖”目标,最多只有相对侧重的目标,如黄海冷水团的三文鱼、前面刚提到的“渤海刀”等。
这对于组织生产而言,说是另起一种生产模式也不为过。
当然,嘉谷的扩张有目共睹,如今想要找到一个消费规模足够大且还处在上升期的市场,也不容易,海鲜市场总归是要“攻克”的。
因此齐政没有太纠结就合上了计划书,就此确认了项目的开局:“我会批准你们的计划,希望用不了多久,海洋事业板块也能像其他事业板块一样,又是一只现金奶牛。”
这下轮到陈哲年张嘴结舌了:“呃……不是我想推三阻四,海洋牧场距离做到自给自足,都还有很大的差距……”
“不过是选对目标,做出成果罢了。我相信你。”齐政用郑重其事的语气说着轻描淡写的话。 ↑返回顶部↑
对此,陈哲年摇头道:“首先是放流的量很小,难以真正有效地补充自然生物资源。其次,全世界放流的生物有180种,平均回捕率只有8%。我国则更少,据估计只有3%~5%,经济上不合算。再次是有基因污染风险,不合理的放流会导致养殖群体对自然群体形成基因污染……”
“所以,我们认为,改善渤海海洋环境、优化渤海海洋生态的关键环节,在于重现渤海的产卵场、索饵场、越冬场和洄游通道,也就是所谓的‘三场一通道’功能。而其中,破坏最严重,最亟待恢复的就是源头的产卵场。”
“不过,好消息是,从莱州湾海洋牧场的恢复结果看,渤海的渔业资源比想象中略好,至少还没成为一片死海……”
“怕是太乐观了一点吧?”齐政突然打断陈哲年的话。
陈哲年正说的口干舌燥,趁机抿了一下嘴,笑道:“这不独独是集团内部的评估,农业部和中科院等专家经过实地考察,也认为只要在渤海创造种群繁衍生息条件,恢复种群的原动力还是自然生产力,而不是人类施加的外力。”
齐政不置可否的迷了眯眼,心里暗道:呵呵,那是有人帮你开了挂。
陈哲年自然不知道齐政的腹诽,正如他所说,莱州湾海洋牧场在修复海草床、牡蛎礁等近海生态系统的基石后,吸引来的“鱼汛”让他底气十足。
他颇有些骄傲的说道:“很多鱼类我们无法人工养殖,但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建设产卵场保护区,禁止渔船作业和天敌进入,针对性的对‘待产’的某些经济鱼类实施重点保护,全方面呵护幼鱼成长,以补充渔业资源。譬如,我们以重现‘渤海刀’鱼汛为目标的渤海湾刀鱼产卵场保护区……”
齐政诧异道:“纯正的‘渤海刀’?”
“对。”说到这一点,陈哲年兴致勃勃道:“我们的莱州湾海洋牧场吸引了一小群近乎绝迹的纯正的‘渤海刀’,为了留下并扩大它们的种群,我同意在莱州湾西部新设立一个产卵场保护区……”
所谓的“渤海刀”,其实就是产于渤海的一种小带鱼。一般体长在0.7米以下,最大个体不超过1米,鱼身细长而扁平,颜色银亮,酷似一把长刀,因此获得“渤海刀”的称呼。
要说起来,带鱼算是颇为平民的一种海产,即便是离海边最远的中国人,大概也尝过带鱼的滋味。
但纯正的“渤海刀”一点也不平民。
纯正的“渤海刀”卖价百元以上,因为稀少且值得——因弱骨柔肌,体薄轻盈,才能在水中快速游弋;而游动速度越快,越在水流中激成一身活肉,吃起来肉质细腻有弹性,更鲜溜。特别是鱼肚子处的脂肪部分,入口即化,那香味真的是让人难忘!
可惜的是,上世纪60~70年代,“渤海刀”尚能形成渔汛,但到上世纪80年代末,“渤海刀”逐年减少,如今,已非常罕见,有的渔船一年到头只能偶尔捕捞上十条八条的,根本形不成量,“渤海刀”的鲜美味道在渤海湾周围水域人们的记忆中已成为“绝唱”。
陈哲年想重现这种渤海渔场著名经济鱼鱼汛的心情自然可以理解,但难度也是可以想象的。
首先,别看带鱼是“平民鱼”,事实上,无论大小,它们是正儿八经的深海鱼,至今也无法实现养殖。
如果是人工养殖的话,几乎是无法满足带鱼的生存条件。举个例子,带鱼是洄游鱼,洄游鱼的特点是会根据季节和水温进行成千上万里的大迁移,人工养殖带鱼的话,你怎么给带鱼提供带鱼洄游的环境?
而带鱼,只是其中一种无法进行人工养殖的海水鱼,备受消费者钟爱却无法人工养殖的海水鱼一抓一大把,所以,理解陈哲年为什么说“恢复海洋牧场渔业资源还是要靠自然生产力”了吗?
齐政微微点头,首先认可了他的付出,继而不无感慨道:“从这个角度看,嘉谷算是踏上一个新征程了啊!”
陈哲年也赞同这一点。
海洋牧场项目,不同于嘉谷以往任一个重点项目。
无论是奶牛牧场,还是养猪场,亦或是大豆、水稻之类的种植项目,甭管规模有多大,都有着明确的目标,养猪就是养猪,种豆就是种豆。
但海洋牧场,尤其是脱离了“小打小闹”的海洋牧场计划,几乎可以说没有明确的“养殖”目标,最多只有相对侧重的目标,如黄海冷水团的三文鱼、前面刚提到的“渤海刀”等。
这对于组织生产而言,说是另起一种生产模式也不为过。
当然,嘉谷的扩张有目共睹,如今想要找到一个消费规模足够大且还处在上升期的市场,也不容易,海鲜市场总归是要“攻克”的。
因此齐政没有太纠结就合上了计划书,就此确认了项目的开局:“我会批准你们的计划,希望用不了多久,海洋事业板块也能像其他事业板块一样,又是一只现金奶牛。”
这下轮到陈哲年张嘴结舌了:“呃……不是我想推三阻四,海洋牧场距离做到自给自足,都还有很大的差距……”
“不过是选对目标,做出成果罢了。我相信你。”齐政用郑重其事的语气说着轻描淡写的话。 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