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零七十三章孔有德说吴三桂(1 / 2)
次日一早,也就是十月初二,辽东,锦州城外。
十余名明军骑兵正纵马飞驰,在枯黄一片的荒野中巡逻警戒,他们皆是吴三桂的手下家丁,今日乃是每日例行,对防区的巡视。
而今崇祯已经将辽东一地的兵事皆都托付给了辽东巡抚方一藻,而方一藻在兵事上,又是完全依赖宁远总兵吴三桂,锦州祖大寿年岁已高,如今已处于半隐退状态,并不怎么管兵事了。
而吴三桂的父亲吴襄,如今也早已退休在家,花费巨资于京城之内购买了处宽大宅子,安心地做他的富家翁。
是以如今在辽东之地,凡兵事上的事情,吴三桂基本可以一言而决。
这些明军骑兵的马速并不快,在已有些变得凛冽逼人的冷风中,他们身后背着沉重的三眼铳,信马由缰,目光机警地在这一片荒野之上,搜索着敌军的动静。
“哥几个快看!前面有三个鞑子!”一名明军骑士突然伸手指着远处的三个小黑点,兴奋地喊道。
如今大明和大清虽然已经议和,互为兄弟之邦,约定互不攻击,但实际上,两国边境之处,尤其是在辽东一带,一直都是大打没有,小打小摩擦不断,维持着斗而不破的状态。
至于双方交战的规模,最多也就是几十人,而双方的最高主帅,吴三桂和阿济格,都小心翼翼地用各种手段,控制着每一场小型战斗的规模,确保它不会扩大化,进而引起两国的全面战争。
在清军这边,目前是英亲王阿济格负责明清边境的防务。
在这种情况下,在辽东边境,明清两军的这种低烈度,小规模的摩擦,看上去像是互相切磋,又像是练兵,还有些像是展示实力或是示威。
当发现前方确实只有三个鞑子的时候,这伙明军顿时便激动了起来,互相交换了个心照不宣的眼神之后,明军骑士纷纷取下三眼铳,在手中举着,随即便纵马向着那三名清军骑兵冲了过去。
虽然明清两国正在和约期间,但杀死的鞑子头颅,依旧可以在上官那里换取军功和赏银,而今清兵人少力薄,便被这些明军给当成了即将到手的猎物。
很快,令这十余名明军更加惊喜的是,当看到人数远超己方的明军士卒气势汹汹杀来之时,三名清兵不但没有逃跑,反而也大胆地纵马迎了过来,像是打算和明军交战。
这两年接触下来,明清双方边境的士卒,都对彼此的战斗力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和熟悉,在同等人数下,清兵往往会占据一定优势,但若是明军数量超过清兵一倍左右时,基本上的结果,都是明军仗着人数优势轻松取胜。
毕竟关宁铁骑可不是什么土鸡瓦狗,在吴三桂的率领下,这支部队乃是大明最有战斗力的军队之一,当然,这是在排除了实力逆天黑旗军的情况下。
战马奔跑起来,势若奔雷,快若流星,很快,交战双方之间的距离便迅速缩小,眼看敌军即将进入己方三眼铳射程,十余名明军纷纷一手端着三眼铳,一手开始点燃三眼铳后部的火绳,准备以火器杀伤敌军。
然而让明军惊讶的是,对面的三个清兵并没有如他们料想般地摘下背上的弓箭,而是同时也举起了手中的……,火枪。
在明军士卒讶异的目光中,三名清兵居然在三眼铳的射程之外,抢先开火!
呯呯呯呯一阵火枪声音响起,三名清兵骑在马上,接连不断地扣动扳机,每人都是连发了三枪,顿时便接连击中了七八名明军士卒,这些明军士卒纷纷在惨叫声中,捂着伤口掉下马去。
眼看甫一交手,便折损了一多半的袍泽,剩余的明军大惊之下,纷纷掉转马头,也来不及去看一眼掉落地上的袍泽死活,拼了命地打马便逃,向着不远处的锦州城方向,逃了过去。
三名清兵也不追赶,很快他们便驭马来到了明军士卒刚才的所在地,纷纷跳下马去,开始清点刚才的战果……
而在当天下午,在这场边境冲突中幸存下来的几名士卒,迅速地被锦州守将送到了宁远城中,总兵吴三桂的府邸里。
“什么?清兵也有了三眼燧发枪?”听闻此事的吴三桂吃惊得差点没从椅子上跳起来,他瞪大眼睛,望着其中一名士卒,厉声问道:“三眼燧发枪乃是黑旗军的专用武器,清兵如何会有如此利器?此事岂非荒唐?莫非是你等几人,因作战不利,便打算编造谎言,将责任推到清兵头上?”
“总兵大人在上,小人岂敢如此啊。”几名士卒顿时便是纷纷下跪,磕头不止,他们又是指天发誓,又是拍着胸膛赌咒,说自己等人当时看得千真万确,清兵虽然只有三人,在短短的一瞬间,便连发了九枪,将自己这边的八名士卒当场打倒在地,生死不知。
只看他们的神态和表情,吴三桂立即判断出,这几人说的应该是实话。
他的脸色顿时就变得精彩起来,目光也有些惊惧不定。
两军在边境上连绵不绝的小摩擦,吴三桂心中一清二楚,但他并没有刻意去阻止此事,乃是因为他的心中,也有借此机会查探清兵虚实,以及练兵的意图在内。
一直以来,双方交战,基本都是清兵局面稍稍占优,但明军仗着人多,再加上士卒战力强悍,而考虑到赵无忌的因素,清兵有时也不敢逼迫太狠,明军有时也会取胜,双方算是暂时达成了战略上的平衡姿态。
毕竟阿济格可不傻,如果把吴三桂比作一条狼,那赵无忌便是一只猛虎,真把吴三桂打得疼了,惊动了崇祯,再放出赵无忌这头老虎出来,到时无论是阿济格还是多铎,甚至便是多尔衮亲自前来,只怕也在赵无忌的手中,讨不到好去。 ↑返回顶部↑
十余名明军骑兵正纵马飞驰,在枯黄一片的荒野中巡逻警戒,他们皆是吴三桂的手下家丁,今日乃是每日例行,对防区的巡视。
而今崇祯已经将辽东一地的兵事皆都托付给了辽东巡抚方一藻,而方一藻在兵事上,又是完全依赖宁远总兵吴三桂,锦州祖大寿年岁已高,如今已处于半隐退状态,并不怎么管兵事了。
而吴三桂的父亲吴襄,如今也早已退休在家,花费巨资于京城之内购买了处宽大宅子,安心地做他的富家翁。
是以如今在辽东之地,凡兵事上的事情,吴三桂基本可以一言而决。
这些明军骑兵的马速并不快,在已有些变得凛冽逼人的冷风中,他们身后背着沉重的三眼铳,信马由缰,目光机警地在这一片荒野之上,搜索着敌军的动静。
“哥几个快看!前面有三个鞑子!”一名明军骑士突然伸手指着远处的三个小黑点,兴奋地喊道。
如今大明和大清虽然已经议和,互为兄弟之邦,约定互不攻击,但实际上,两国边境之处,尤其是在辽东一带,一直都是大打没有,小打小摩擦不断,维持着斗而不破的状态。
至于双方交战的规模,最多也就是几十人,而双方的最高主帅,吴三桂和阿济格,都小心翼翼地用各种手段,控制着每一场小型战斗的规模,确保它不会扩大化,进而引起两国的全面战争。
在清军这边,目前是英亲王阿济格负责明清边境的防务。
在这种情况下,在辽东边境,明清两军的这种低烈度,小规模的摩擦,看上去像是互相切磋,又像是练兵,还有些像是展示实力或是示威。
当发现前方确实只有三个鞑子的时候,这伙明军顿时便激动了起来,互相交换了个心照不宣的眼神之后,明军骑士纷纷取下三眼铳,在手中举着,随即便纵马向着那三名清军骑兵冲了过去。
虽然明清两国正在和约期间,但杀死的鞑子头颅,依旧可以在上官那里换取军功和赏银,而今清兵人少力薄,便被这些明军给当成了即将到手的猎物。
很快,令这十余名明军更加惊喜的是,当看到人数远超己方的明军士卒气势汹汹杀来之时,三名清兵不但没有逃跑,反而也大胆地纵马迎了过来,像是打算和明军交战。
这两年接触下来,明清双方边境的士卒,都对彼此的战斗力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和熟悉,在同等人数下,清兵往往会占据一定优势,但若是明军数量超过清兵一倍左右时,基本上的结果,都是明军仗着人数优势轻松取胜。
毕竟关宁铁骑可不是什么土鸡瓦狗,在吴三桂的率领下,这支部队乃是大明最有战斗力的军队之一,当然,这是在排除了实力逆天黑旗军的情况下。
战马奔跑起来,势若奔雷,快若流星,很快,交战双方之间的距离便迅速缩小,眼看敌军即将进入己方三眼铳射程,十余名明军纷纷一手端着三眼铳,一手开始点燃三眼铳后部的火绳,准备以火器杀伤敌军。
然而让明军惊讶的是,对面的三个清兵并没有如他们料想般地摘下背上的弓箭,而是同时也举起了手中的……,火枪。
在明军士卒讶异的目光中,三名清兵居然在三眼铳的射程之外,抢先开火!
呯呯呯呯一阵火枪声音响起,三名清兵骑在马上,接连不断地扣动扳机,每人都是连发了三枪,顿时便接连击中了七八名明军士卒,这些明军士卒纷纷在惨叫声中,捂着伤口掉下马去。
眼看甫一交手,便折损了一多半的袍泽,剩余的明军大惊之下,纷纷掉转马头,也来不及去看一眼掉落地上的袍泽死活,拼了命地打马便逃,向着不远处的锦州城方向,逃了过去。
三名清兵也不追赶,很快他们便驭马来到了明军士卒刚才的所在地,纷纷跳下马去,开始清点刚才的战果……
而在当天下午,在这场边境冲突中幸存下来的几名士卒,迅速地被锦州守将送到了宁远城中,总兵吴三桂的府邸里。
“什么?清兵也有了三眼燧发枪?”听闻此事的吴三桂吃惊得差点没从椅子上跳起来,他瞪大眼睛,望着其中一名士卒,厉声问道:“三眼燧发枪乃是黑旗军的专用武器,清兵如何会有如此利器?此事岂非荒唐?莫非是你等几人,因作战不利,便打算编造谎言,将责任推到清兵头上?”
“总兵大人在上,小人岂敢如此啊。”几名士卒顿时便是纷纷下跪,磕头不止,他们又是指天发誓,又是拍着胸膛赌咒,说自己等人当时看得千真万确,清兵虽然只有三人,在短短的一瞬间,便连发了九枪,将自己这边的八名士卒当场打倒在地,生死不知。
只看他们的神态和表情,吴三桂立即判断出,这几人说的应该是实话。
他的脸色顿时就变得精彩起来,目光也有些惊惧不定。
两军在边境上连绵不绝的小摩擦,吴三桂心中一清二楚,但他并没有刻意去阻止此事,乃是因为他的心中,也有借此机会查探清兵虚实,以及练兵的意图在内。
一直以来,双方交战,基本都是清兵局面稍稍占优,但明军仗着人多,再加上士卒战力强悍,而考虑到赵无忌的因素,清兵有时也不敢逼迫太狠,明军有时也会取胜,双方算是暂时达成了战略上的平衡姿态。
毕竟阿济格可不傻,如果把吴三桂比作一条狼,那赵无忌便是一只猛虎,真把吴三桂打得疼了,惊动了崇祯,再放出赵无忌这头老虎出来,到时无论是阿济格还是多铎,甚至便是多尔衮亲自前来,只怕也在赵无忌的手中,讨不到好去。 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