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2节(2 / 4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  虽然自己确实没点亮带兵作战的技能点,但归纳整理什么的,还是在行的。如果能有人从他归纳整理的案例中获得启发,成长为优秀的将领,为保家卫国出一份力,也算是自己的功德了。
  凌蔚萌生这种想法之后,就借由建立兵部之便,向各位在京城的将领、向皇帝借阅抄写兵书,然后放置在兵部中,用的借口,就是兵部既然总管军事,可以设置一军事学院,为愿意走上武将一途的人进行授课,增强晏朝武将整体素质。
  现在武将的知识传授,还是家庭相传或者师徒相传。但是文人尚且有各种学院,可以一齐授课。那么武人为何不可?
  现在咱们只是小规模的试运行,所以这学院隶属于兵部。待以后发展了,说不定也能和国子监一样独立出去。
  凌蔚提出这个建议,最初只是为了有借口借书——这兵书很多是家族相传的孤本,没有借口就不好借。
  但后来那国武监真的建立之后,真的如凌蔚所说那样逐渐发展壮大,最后晏朝改制之后,国武监成为华夏第一军事学院,以后华夏著名军事将领,几乎全部出自此学院,在整个世界,这座军事学院都是属于传说层次。
  凌蔚也顺利借到了他想要的书,并且非常勤奋的都抄写了一分——那时候的书本都不厚,凌蔚还有黎膺帮忙。为自己著作,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  让凌蔚惊讶的是,他要开设一个新学院的事没有遭到多么激烈的反对——质疑的人只是纠结预算和招生,都没有说建立这个学院本身不对。他借书的事,也没遭到反对。
  凌蔚还以为这种兵书都是密不可外传的自家机密,没想到这么容易都借出来了。
  “不是每个武将家中都一定能出武将,也不是每一个厉害的武将都是好老师。”黎膺解答了凌蔚的疑惑,“如果学院建立起来,由闲居在家的老将授课,比自己给子孙授课肯定更好。年轻武人们经过学习和讨论,还有军事演习等实践机会,肯定成长的潜力也非常大。而且建立学员,不但能增加晏朝整体的军事实力,也能增加武将们的地位。他们当然愿意。”
  “那文臣为什么不反对?”凌蔚问道。
  黎膺笑道:“传道授业解惑这种事,文臣们当然没立场反对。”
  凌蔚还是迷迷瞪瞪的不太明白。不过不明白也没关系,只要结果好就成。与其纠结这些,还不如快点抄书。
  ……因为凌蔚这次的“心血来潮”,给自己又增加了许多额外的工作量。
  皇帝陛下哭笑不得。
  凌蔚的惫懒众人皆知,但每当心不甘情不愿的接了差事之后,凌蔚又总会自己给自己找事做,从来闲不下来。
  所以也难怪皇帝陛下总喜欢给凌蔚挖坑。
  凌蔚的自找麻烦,总会给皇帝陛下带来许多惊喜。
  他总会想到许多似乎理所当然,但是别人偏偏想不到的事。
  比如国武监的建立。
  有文人的国子监,怎么就没想到来个武人的国武监?
  有文状元,还有武状元呢。
  大概在潜意识里,大家都把武人和读书上学什么的没联合在一起。
  当凌蔚提议的时候,他们才恍然,对啊,还能这样啊。
  国武监也要学习四书五经这些基础的文化课,除此之外,就是军事知识的学习,甚至包含天文地理等行军打仗的时候必备知识。
  后来国武监出来的学生,比国子监知识面更广。让国子监大为不甘心,也跟着改革。
  咱们文人也是能夜观星象的,也是能发明创造的(什么鬼)。结果国子监渐渐开始发展自然科学,在晏朝改制之后,国子监成为文理兼备的综合性大学。
  这都是良性竞争的结果啊。
  现在人们还想不到那么远去,就觉得国武监建立,培养未来的将领,是一件很不错的事。
  而且文人也要给这些学生授课,对文人而言,也是一件很高兴的事。 ↑返回顶部↑


章节目录